我没有去过非洲,对非洲的想象止于:器宇轩昂的金字塔,羚羊奔腾的稀树草原,绵延流淌的尼罗河,走不出去的撒哈拉沙漠,“动物大逃亡”的马达加斯加。在做非洲国别研究的时候,选择毛里塔尼亚,是因为这个国家有矿。什么矿呢?铁矿居多。但是,真的像我们调侃的那样,家里有矿,就一定富裕吗?这个国家,女人越胖越好,“以胖为美”就真的美吗?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吗?
当“以胖为美”这个词闪现在脑中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唐代,唐代上流社会的审美融合了游牧民族对于力量的崇拜,确实对健硕的女子颇有偏爱。但是看唐朝的画作,例如《簪花仕女图》、《步辇图》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的女性未见丰腴者。唐诗中,也频有对“细腰”的描写,如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另外,读到“管束罗裙半漏胸”、“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等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胖”更多的是身材丰满而呈现的美态。
继而,我又想起遥远的石器时代,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从狩猎、采集者中分离出来之前。那个年代,女人一定要高大、健壮,才可以既生养孩子,又狩猎、采集食物,偶尔还要对付入侵的野兽或者外部落的人,这些都是生存的大问题,也决定了什么身材的女子更适应那个年代。
当我们把镜头拉近到这个面积约为一百万平方公里的西非国家,这里四分之三的国土位于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这里曾经也是绿洲,也曾有大量商旅队伍,古城欣盖提、瓦丹就在这无垠的沙漠中,是世界人文遗产。可惜的是,我们只能站在古城上去想象它昔日的辉煌,一切都已一去不复返。这里没有客运铁路,只有长长的、运送矿石的火车。沙漠深处的人们出行很不便,客运班车不是每天都有,能够搭乘的汽车也不多。所以,有矿也不一定生活得富足。
有学者认为毛里塔尼亚因受阿特拉斯山脉的阻隔,难以受到迦太基和罗马先进文化的影响,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因而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慢到什么程度呢?毛里塔尼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宣布废除奴隶制的国家。我们知道,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英国、法国、俄国的一些殖民地都存在过奴隶制。以美国为例,奴隶制是在1861年南北战争中被废除的,但黑人并未马上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一个世纪以后,也就是1960年代,美国还在推动平权运动,旨在保护少数和弱势族群的公民权益。毛塔于1981年颁布了一项废除奴隶制的法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法律并未得到有效实施。2007年8月8日,该国国民议会通过一项旨在彻底废除奴隶制的法律,规定实行奴隶制为犯罪行为,违者将被处以5至10年监禁。但是,迄今只有一个奴隶主被法办:2011年,一个奴隶主因奴役两个女孩被判刑6个月。美国黑人为了获得平等的权利,奋争了一个多世纪;而毛里塔尼亚的人民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奴隶,到彻底走向自由,可能还需要更久的时间。毛里塔尼亚共有340万人,有10%—20%的人口是奴隶。而这里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呢?
当我们去探秘毛里塔尼亚的“以胖为美”时,我们发现的更多是:落后和对儿童、对女性的不公正的对待,毫无美可言。肥硕是财富、甚至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传统观念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地人认为:“如果女人肥胖,通常代表她的家庭不是穷困人家,有能力照顾女儿,有钱喂养她,这就变成了美女的标准,你愈肥,就愈漂亮”。同时,这样的体态能够为女子及其家庭换来一门好的婚事,女性主要扮演着繁衍后代的角色。当这种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成为一种风尚的时候,它的走向就有点偏了。为了养成肥硕的体态,小女孩从五六岁起就被强制喂食高热量的食物,减少运动,稍有反抗,就会遭受各种体罚。换言之,很多无辜的女孩在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抗争的时候,被强制喂胖了。这种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血管和心脏疾病)也困扰着很多女性。你可能会问,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国家没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吗?这些都可以从毛里塔尼亚的社会现状找到答案。在这个国度里,现代奴隶制还没有完全废除,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不够开明,教育落后。所以,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逻辑的东西就这样存在着,现代文明的建立、女性权益的保障、教育的普及等还都需要时间。
胖也好,瘦也好,只要是健康的,就好;胖为美,瘦为美,只要是自由选择的,就美。人贵在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能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我们期待毛里塔尼亚这个与我们遥遥相望的西非国家能够早日让自己的人民过上这样的生活!
(配图1为:毛里塔尼亚女权运动者、女艺术家Amy Sow的画作;配图2为:毛里塔尼亚沙漠剪影)